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IPCC和各国家政府一直寻求对话与合作。那么,气候变化将怎样影响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粮作物产量?我们又可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南京农业大学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的最新研究文章“适应气候变化:中国粮食生产情景分析”称,气候变化导致的季节性干旱和气候变暖可能给中国粮食生产带来较大损失,而改善水资源管理方式和通过技术进步则可以有效弥补损失。
与以往开展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不同,课题组并没有把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而是把中国不同省份的正负面影响区别研究。研究人员考虑了干旱和气候变暖这两个与中国农业生产最相关的情景假设来开展分析,考虑了5种情景,包括季节性干旱、气候变暖两种气候变化影响情景,以及推广节水灌溉、引进新品种、应对措施综合利用三种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的情景。应用中国农业政策分析模型(CAPA),以省为分析单位分别计算出每种作物在每一种情景下的产量。
研究显示,尽管气候变化会给中国谷物产量带来小部分利好,如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有利,无霜期延长,可以提高当地水稻的产量,但气候变暖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不利的。研究人员称,“干旱是一种对中国农业生产极其有害的自然灾害。从历史上看,干旱主要发生在华北干旱区、东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如今气候变暖不仅增加了干旱的频率和强度,也使受灾地区扩大到了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针对特殊省份、特殊时期的干旱(春旱、夏旱)进行模拟发现,季节性干旱将导致主要谷物的产量减少4.5%~23.1%不等。灌溉用水不足和气候变暖会造成水稻、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减少。研究预测显示,在最坏的情况下,即使农民已经转而种植抗旱作物,季节性干旱和由此导致的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将使三大主要谷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降低8%。另外,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气候适应措施,气候变暖导致的单产下降将会使以上三大主要谷物产量在2030年前减少3.33%。
针对如何缓解气候变化给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认为,在季节性干旱频发的地区,当地政府应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技术,这将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研究指出,中国已经制定了一些策略来适应气候变化,情境模拟显示,采用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例如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引进新的抗旱高产作物品种这两种叠加因素不但可以抵消气候变化带来的这些损失,还可以使三大主要谷物产量比基准线增加19.6%。
该研究主要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曙东教授表示,从不同层面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可以减少气候变暖与季节性干旱带来的损失。他指出,从政府层面看,需要加强水利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自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以后,很多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了。此外,在缺水地区需要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此外,政府还应大力推广作物新品种,并改进当前的农业补贴方式,以鼓励新品种的采用。
延伸阅读: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400296.shtm(吴灿选编)